体育之窗通过对全国体育票务、场馆、赛事资源、商务赞助的前瞻性布局,公司构建体育产业生态平台,针对政府型客户,企业型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形成以资源、内容、媒体为核心,以目标人群为重点的体育产业的布局,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结合线上互联网平台以及线下粉丝聚合平台,最终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生态链。
体育之窗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纵两横”。“两横”即有两个最基本的支撑点,体育赛事和场馆。“两纵”即有两个时间维度的商业价值,现场和非现场。在体育赛事这一支撑点上,现场赛事运营为体育之窗带来了门票、赞助等经济收益;非现场赛事运营为体育之窗带来了包括特许商品售卖、体育粉丝整合营销、体育衍生品等经济收益。在场馆这一支撑点上,“现场”即通过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带来的场地占用等收入,“非现场”即以城市文化及创意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深度挖掘体育场馆设施的商业和文化价值,形成更多的诸如“iRENA.工体”的标杆案例,提升公司的潜在业务市场和品牌价值。“两纵两横”的总体商业框架的四个交点互为补充促进,产生了协同效应,最终形成体育之窗体育行业综合服务平台的市场存在。
体育之窗体育产业布局
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在体育BANK第二届全国大型资源推介会上分享了体育之窗对于“体育场馆布局与未来运营管理”的理解。
“体育之窗的创办,源于体育之窗CEO高宏当时学习的是建筑专业,所以一直就对场馆情有独钟,再加上高总本身对体育的热爱,诸多因素的聚集促成了体育之窗的形成,最开始公司运营的是体育场馆方面。”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说到:“当时就是想做一个场馆和赛事的完美组合。”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专注于体育场馆赛前、赛中、赛后运营管理的专业机构,体育之窗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资源,通过统一策划、统一投资、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方式对体育场馆进行一体化运营。
“场馆这部分,体育之窗认为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以人为本的并为老百姓进行服务的一些产品。在真正意义上,场馆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地标,而是老百姓生活的地标”,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说道。
体育之窗将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并融入场馆,这一点可以在体育之窗对北京工人体育场馆多年的运营实践中体现出来,场馆作为一个城市地标,在向生活地标转化时更多依靠的是场馆的运营方式来实现,体育之窗凭借对场馆运营的深刻理解、出色的创意和雄厚的资源实力,创建了工体商圈,工体IRENA商圈,即融合夜店、美食、酒店、SPA、运动、办公、零售、休闲等业态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都市商业街区。依托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将整片区域打造成京城最具魅力的时尚休闲聚集地。
就此,体育BANK以体育之窗相关相关负责人的分享一探体育之窗在场馆布局与未来运营的理念与设想。
场馆建设与运营前置
“场馆的布局是一个大命题,就说一点,场馆不应该乱建。”这是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的开篇话。他认为从在一个城市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来看,在场馆建设前就应该把场馆深度理解成为体育设施,提前先对场馆应设在这个城市的哪一区位,应设有哪些场馆有一个规划。“像体育公园或者是小型的综合类的全民馆,比较适合二三线城市。”在场馆建设前,在规划设计阶段应该具体考虑一些指标如城市的规模、城市的人口、消费能力以及在下一个周期所能承接到的赛事、演出及体育培训等资源。
“所谓的两菜一汤,就看你什么体量了,不要把我们政府的公共资源随意浪费,土地包括我们财政的钱,一旦场馆在前期没有规划和设计好的话,它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财政负担”, 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正如他所说,一座体育场馆的建设假若只是为了建设本身,而不去考虑它实际的运营情况,也许会产生没有必要的负面影响。
根据智研咨询集团的《2015-2020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前景研究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显示:
首先,在被调查的公共体育场馆中,经费来源多以差额拨款为主。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费来源方式既有差额拨款又有自收自支。
注:被调查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费来源方式(n=150)
其次,虽然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从1985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的通知》的要求,逐步向企业化和半企业化经营方向转变,但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仍大多数为传统事业单位。侧面反映出,目前在场馆改革方面,以创收为主要目的,对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还未达深水区。
注:被调查公共体育场馆的单位性质
从《2015-2020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前景研究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来看,体育之窗给出的建议不无道理,对于目前传统事业单位过半、仍需部分财政拨款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中国体育场馆业,建设场馆的同时就应考虑到运营,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多少人群、什么样的收入,建什么样的场馆?在顶层设计阶段,不能乱建一通,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
“我们还是建议在体育场馆布局上,应该有所考虑,或者说是把运营考虑得前置一下。”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最后总结道。
未来场馆运营三大设想:集团化 专业化 自动化
在体育BANK第二届全国大型资源推介会上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对于未来的场馆运营有三大设想。首先是由现在的场馆联盟到场馆集团,其次是因材施教的场馆运营管理,最后是场馆未来或许不再需要人去管理。总的来说,就是场馆运营的集团化、专业化以及自动化发展。
集团化
在未来的十年之内,可能会由现阶段的这种场馆联盟,不断发展最后变成一个场馆的集团。“在中国可能只有一家或两家大型的场馆运营管理集团,去运营全国的所有场馆。当然我们也希望场馆的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能够尽快推行”。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说道。
“联盟是现阶段体育场馆业的一个主要选择,就是在场馆运营过程当中,因为很多资源的采购,成本实际上是偏高的,如果是联盟,采取这种集团化或者是集中进行采购,可能相对来说可以让现有的运营成本有效降低。对于体育之窗这类运营多个场馆的企业,在采购赛事的时候,一个赛事可以在它旗下的所有场馆当中来进行推广,或者直接就实施。这样的话我们直接采购的成本会降低,另外人力成本也有效降低,这会是一个大的趋势。”假若有一天形成了这样的场馆集团,也许真的会有一个市值千亿的场馆运营专业化管理公司在中国会出现。
专业化
场馆的运营离不开赛事,而赛事又最大程度地聚焦了体育迷。球迷出身的体育之窗CEO高宏先生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多年来,体育之窗在构建体育全产业链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体育迷的服务平台。“聚合体迷,聚焦精彩”的核心价值始终贯穿于体育之窗大型体育赛事及大型体育场馆配套运营的丰富经验之中。“如何更好地服务体育迷”是体育之窗和高宏一直在思考并不断践行的。
具体到场馆运营中,对于平效的计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于场馆之内所承接的业态组合的搭配,平效是一个重要指标。当然体育之窗认为,平效不仅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应包括社会效益。“场馆运营,尤其是国家大型体育设施,它还有一个公益性。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地去针对经济效益去做运营,对于社会效应,我们也要注重,这些东西哪怕不挣钱,我们还是坚持要做”,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明确的想法。
场馆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城市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发展平台。这在体育BANK第二届全国大型资源推介会上,是许多嘉宾的共识。对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看法,也是对于培养体育消费人口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运营一场比赛的目的,除了通过比赛创造收益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是不是在培养人的体育消费或者对体育的兴趣,还要把城市的体育氛围给引导出来。这是体育之窗坚持不懈在做的,我们会朝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做场馆运营”,体育之窗相关负责人说道。
自动化
其实有许多国外的场馆运营商,在他们的场馆运营过程当中已经有很多自动化软硬件的应用,目前在中国的场馆运营当中也有一些人在做这方面的事情。
谈起对于场馆运营未来的设想时,体育之窗也给出了自己看法。场馆运营原则上应该是越来越简化,设想有一天,我们运营一场比赛,既不需要那么多的安保,也不需要人来进行检票,甚至我们也有可能不需要人来进行零售。
的确,简化运营或者说轻量化管理的模式,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同时也让场馆运营模式的可复制性增强,让未来场馆集团的设想更容易被实现。不过,在未来一个用户能否通过自动化软硬件完成在体育场馆当中的所有体验不仅需要他对于体育的热衷,同时也依赖于他自身的道德管理。
相关信息:
体育之窗:作为中国领先的体育全产业链运营商,iRENA体育之窗多年来成功为中超联赛、CBA联赛、中国排球联赛、中国足协中国之队、NBA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优质赛事提供服务,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此外,体育之窗在赛事运营、票务销售、媒体版权、粉丝经济、球员经纪、移动应用等多领域均有布局,拥有覆盖全产业的优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