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体育局:
今年8月-10月,总局委托中国体育场馆协会随机选取了9个省(区、市)开展了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第三方督查,针对此次督查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各地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做好2017年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申报,现就在全国范围开展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自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查范围
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接受补贴的大型体育场馆。
二、自查内容
落实《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通知》(体经字[2014]34号)、《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4]54号)以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等情况,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情况。
具体可参考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第三方督查内容列项(附件)。
三、工作要求
(一)各地对此次自查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要对照自查内容,对接受补贴的大型体育场馆逐个检查,并对存在问题的场馆提出整改建议,督促尽快整改。
(二)各地要根据国家对大型体育场馆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针对此次自查暴露和存在的问题,建立规章制度和日常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场馆开放工作规范化水平。
(三)各地要结合此次自查工作有关情况,做好2017年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申报工作。
第一,要认真审核申报场馆的类型、归属、座位数及竣工时间等基本信息,对2016年对外开放时间、服务内容等严格把关。不符合补助要求的场馆不得汇总报送,并由省市体育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要根据申报场馆2016年的运营开放情况提出拟奖励场馆名单,纳入奖励范围的场馆,必须达到基本公共服务考核要求。奖励资金总额按最高不超过上一年度本地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资金总额的10%报送。
第三,要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在2017年3月1日前向财政部、体育总局报送补助资金申请报告,并报送从“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补助申报管理系统”导出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情况汇总表”和“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奖励资金申报表”。补助资金申请报告要包含此次自查中发现不符合条件、却已经获得补助资金的场馆的情况。
第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补助资金审核、分配过程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资金、向不符合条件的场馆分配资金、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标准分配补助资金等,以及存在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联系人:杨春雷 安枫
电 话:(010)87182014 87182021
传 真:(010)87182014
邮 箱:chunlei0130@126.com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
2016年12月19日
附件:
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第三方督查内容列项
一、基本公共服务
大项 |
中项 |
小项 |
||
一 基础设施 |
1.1 场馆类型、功能及场地设施 |
□体育场型 (座位数) |
60000及以上 |
|
40000-59999 |
||||
20000-39999 |
||||
□体育馆型 (座位数) |
10000及以上 |
|||
6000-9999 |
||||
3000-5999 |
||||
□游泳馆型 (座位数) |
6000及以上 |
|||
3000-5999 |
||||
1500-2999 |
||||
场馆功能 |
□训练场馆 |
|||
□专业性较强的场馆 |
||||
□其他 |
||||
□是 □否 经营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 |
||||
设施设备和相关条件达到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技术要求。 |
||||
保证场馆及设施符合消防、卫生、安全、环保等要求,配备安全保护设施及人员,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场馆设施安全正常使用。 |
||||
场地符合相关体育赛事规则要求,并能基本满足多样化体育健身及其他活动需要。 |
||||
充分利用场馆闲置空间,合理开展适用性改造,完善场地和服务设施 |
||||
1.2 安全设施 |
建筑结构完整,功能分区科学,人流控制合理,安全警示清晰,满足举办大型活动的安全要求 |
|||
水电、燃气、消防、安保、供热、应急设施和疏散系统、急救系统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维护完好,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符合正常使用要求 |
||||
有条件的场馆配备全面视频监控,实施动态管理,场地等重要场所监控录像保留时间不少于30日 |
||||
1.3 |
设施齐全,设备完善,维护完好,符合正常使用要求。 |
|||
环卫设施 |
||||
1.4 交通设施 |
区域内导向标识完整,无障碍设施完善,交通组织顺畅 |
|||
具备可利用的与场馆规模相适应的停车位 |
||||
二 基本管理 |
2.1 组织机构 |
机构设置健全,管理构架清晰,配备专业运营团队满足服务运营需要。 |
||
合理设置部门和岗位,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绩效考核机制 |
||||
2.2 管理制度 |
服务、安全、卫生、信息公示、监督考核等制度健全,执行规范,档案台账完整 |
|||
完善安全制度,健全应急救护措施和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及应急处置方案,定期开展安全督查,培训和演习 |
||||
加强能源管理,采取节能措施,降低单位能耗节约运营成本 |
||||
鼓励引入环卫、安保、工程、绿化等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场馆区域范围内物业管理和专业化水平 |
||||
场馆开展无形资产开发、房屋出租等经营,应引入第三方评估,应采用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合作对象和价格等内容 |
||||
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相关协议涉及同到如经营业态、商业开发等要求事项的,需在合中约定 |
||||
加强合同履行监管,及时制止擅自变更经营业态、擅自转租等行为,必要时按法定程序终止或解除合同 |
||||
场馆应当将运营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财务规范,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规范预算、收支和专项资金使用 |
||||
2.3 |
办理相应的责任保险。 |
|||
提供意外伤害险购买服务并尽到提示购买义务。 |
||||
风险控制 |
建立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消防、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定期培训、模拟演练 |
|||
制定大型活动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
||||
三 基本服务 |
3.1 开放要求 |
体育场馆和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用于提供体育及相关服务的面积比例不低于60% |
||
公示服务内容、开放时间、收费项目和价格、免费低收费开放措施等内容 |
||||
体育场馆和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健身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
||||
体育场馆所属户外公共区域及户外健身器材全年免费开放 |
||||
体育场馆和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年开放天数一般不少于330天,周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5小时。国家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 |
||||
体育场馆所属户外公共区域及户外健身器材每天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12小时 |
||||
因维修、保养、安全、训练、赛事等原因,不能向社会开放或调整开放时间,应提前7天(不可抗力原因除外)向社会公告 |
||||
不能正常对外开放的场馆原因 |
□场馆类型 |
|||
□气候条件 |
||||
□承担专业训练 |
||||
□竞赛任务 |
||||
□其他 |
||||
3.2 |
提供与体育健身相关的配套服务。 |
|||
开展科学健身推广、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等服务 |
||||
服务内容 |
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服务 |
|||
举办或承办各类体育赛事、群众体育及文化等活动 |
||||
四 商业服务及开发 |
4.1 |
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消费环境,提供与健身、竞赛、培训等内容相适应的商业服务 |
||
4.2 |
不得经营含有奢侈、低俗内容的商品和服务 |
|||
4.3 |
场馆主体部分(含场地和看台),除进行广告等无形资产开发外,不得占用进行商业开发 |
|||
4.4 |
场馆主体部分附属设施,包括除主体部分以外的室内附属用房等,可在不影响设施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商业开发 |
|||
4.5 |
场馆配套设施,包括按规划建设的、与体育场馆或场馆群相配套的室内外非体育设施和用房,可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根据规划和功能定位进行多元开发 |
|||
五 满意度 |
5.1顾客满意度 |
定期开展测评,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提高服务水平。 |
||
|
|
|
|
|
二、运营管理情况
大项 |
中项 |
小项 |
细项 |
一 开放情况 |
1、场地开放 |
1.1开放面积 |
体育场馆和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用于提供体育及相关服务的面积比例 |
1.2开放天数 |
体育场馆和区域内的场地、设施全年开放天数 |
||
1.3开放时间 |
体育场馆、配套设施、户外场地每周开放时间 |
||
2、活动承载 |
2.1体育赛事 |
每年举办或承办体育赛事数量 |
|
2.2群体活动 |
每年举办或承办群体性体育活动(含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数量 |
||
2.3其他文体及相关活动 |
每年举办或承办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文体讲座、文体展览等活动的数量 |
||
2.4非体育活动次数 |
全年举办的活动中,非体育类活动次数不得超过全年总活动次数的40% |
||
3、体育服务 |
3.1体育培训 |
每年体育培训的人次 |
|
3.2运动健身指导 |
每年国民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和科学健身指导的人次 |
||
3.3专业训练 |
每年承接专业运动队训练累计天数 |
||
3.4健康管理 |
每年开展健身管理的累计人次 |
||
二 管理情况 |
4、管理层 |
4.1法人 |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进行集体决策 |
5、人才队伍 |
5.1学历 |
场馆运营单位的员工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 |
|
5.2专业技能 |
场馆运营单位的员工拥有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 |
||
5.3人才培养和引进 |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符合场馆发展的人才队伍 |
||
足额配备具备专业资质的工程设备、健身指导、医疗救护技术人员。 |
|||
5.4 规范用工 |
依法规范用工 |
||
6、规范化 |
6.1规范化管理 |
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度 |
|
6.2制定服务规范 |
制定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标准和流程,配备专职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
||
6.3服务质量认证 |
通过相关认证机构合格评定,获得体育服务认证证书 |
||
7、信息化 |
7.1信息化管理 |
场馆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
|
7.2健全信息服务系统 |
建立客户维护体系 |
||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人性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
|||
7.3 基础信息统计 |
对健身人群和培训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和服务方式 |
||
三 综合效益 |
8、运营效益 |
8.1接待总量 |
每万平米面积(场馆园区用地面积)全年接待人次(包括健身、培训、参与或观看赛事活动及文艺演出) |
8.2接待人次增长 |
接待人次年增长率(本年度与上年度相比) |
||
8.3收支比例 |
经营收入与运营支出的比值 |
||
8.4收入增长 |
场馆经营收入年增长率(本年度与上年度相比) |
||
9、 社会影响 |
9.1公益活动 |
免费举办或承办体育赛事、群体活动、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国民体质测试及其他文体活动参与或服务人次 |
|
9.2满意度 |
定期顾客满意度测评 |
||
四 特色 |
10、无形资产开发 |
||
11、多元业态 |
|||
12、机制创新 |
|||
13、品牌建设 |
|||
14体育赛事 |
|||
15行业组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