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统计,目前我国体育营销占总广告市场比重为3.1%,而广告业市场规模为6160亿元,可以得出2015年体育营销市场规模约为190亿元,这个比重还是相对比较低的,中国的体育营销市场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业务专业性和市场供需平衡性都需要进一步提升。2020年广告业市场规模为9920亿元,根据国际体育营销市场占整个广告市场的15%计算,体育营销市场规模接近1488亿元,这是个很大的市场,但需要很大的努力。
在体育BANK举办的全国首届体育广告节中,邀请到了请美国CAA SPORT高管Will Thomas、雷曼股份董事长李漫铁先生、智美体育集团高级副总裁宋鸿飞、CCTV中视体育营销总监郭非、环球体育传媒CEO张晓敏、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华、澳洲虎董事长刘冰以及腾讯网体育咨询媒体拓展总监杨彬彬、双刃剑体育深圳分公司总监王东、皇家西班牙人俱乐部亚太区副总经理王云龙先生,各位精英齐聚,在主持人CBA全明星赛总导演毛雅楠的不断提问和引导下,充分激发圆桌讨论参与者的表达欲望,共同围绕体育营销这一老话题探讨出新观点。
话题一:体育营销当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去做好体育营销?接下来体育营销可以有什么新的变化?
王东:我个人认为体育营销现在扮演了两种角色,第一方面是钱袋,第二方面是传播的机器。当赞助商投一笔钱到一个赛事或者一个资源以后,一定会花很多的钱去推广它的产品,同时也推广了一些资源推。现在未来体育营销的趋势,越来越多样,我觉得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应对,第一点就是勤奋,第二点就是要主动创造,因为现在这个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IP、球星每天都在变化。
Will Thomas:赛事体育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娱乐、生活、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在这个产业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化机会,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CAA在这个领域方面的一些理解。
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赞助体育赛事,包括利用体育赛事的资源进行品牌营销,有非常大的兴趣。我们的客户来自各个领域,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整个体育营销的环境正在越来越好。据我们了解,非常多的国际品牌,希望借助体育营销的机会进入中国,同时也有非常多的中国的企业愿意借助体育这张名片来走向世界,通过赛事来进行品牌的传播。
张晓敏:体育也是一个传媒,对营销来说,找一个好的载体,然后把体育品牌的知名度打出来,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每个赛事,都有着的粉丝,企业来做赞助,也希望曝光之外,更多是让这些粉丝成为他的直接消费者。所以我认为体育营销,不是单单拿到一个授权来做或是将体育资源对接给客户,最重要是找一个赛事和品牌的切合点,用适合的方式去匹配适合的资源、适合的用户,这样在很短时间内的曝光度是非常好的。
目前国内的传播,已经不像一样以前,只是,合作的形式也不只是基于传统的传播形式,除了电视之外,还有互联网微博、微信互动,多媒体时代,要多媒体营销,依靠现代的数字传播,用好体育营销这个平台。
话题二:如何才能打造真正高价值的体育IP?
宋鸿飞:智美从2012年一直到现在,一直都在做马拉松。我对于对马拉松的经验来说,就是IP的品牌价值,建立在高关注度基础上,所以围绕这个赛事本身所进行的文化塑造、衍生产品的塑造非常重要。现在这个时期大家都在不断的竞争IP,但随着大家对产业本身的认知,一哄而上这种事情必然会逐渐的减少。其次,做到产品差异化,我觉得这是下一步产业应该重点去做一个方向。大家都去做同样的事,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太多,那这个行业就很难向前发展。所以对于赛事,包括IP价值上面来讲,我认为更丰富的围绕B端和C端的赛事运营产品,会进一步提升整体赛事的价值。
陈晓华: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很好回答,宋总讲的观点我很认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培育赛事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要把自己的赛事产品和内容做好,其次,就是要做好一些文化理念的传递,让更多的人通过比赛,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参与到其中。一个赛事IP只有塑造出成功的影响力,才能凸显出它的价值。
刘冰:IP的打造,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首先要有稳定的球队,不仅仅要保证球队质量,还需能够稳定。能够保证质量的赛事,而且还固定的。比如说我们在深圳打造一个品牌赛事,IP赛事。我们公司本身管理着六个外国国家篮球队的赛事运营,目前还在不断扩大,有了这个资源,也会更加容易去打造一个成功的赛事,随之也就带来了更多体育营销的广告资源。另一方面,就是球队的商业运营,我们目前在操作的是新西兰国家男篮的冠名,这是中国首家企业冠名的国外国家队,这对海外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开拓。
话题三:体育IP的构建中的媒体传播,目前形式是怎样的?
杨彬彬:目前新形态的,就是大家都关注到的自媒体。自媒体确实是一个特别快速有效的、能够直接触及到用户的形态。那怎么去用好自媒体呢?实际上我觉得首先还是需要一个可以推广的自媒体平台。其次是内容方面,赛事组织方有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容的制作的人员。图文已经现阶段的传播标配,在这基础上可以加大视频的投入,真的把日常的赛事运行每一站做出频次来,引导用户有频次、有规律地关注。另外我的建议是多有一些跨界型的,包括多元明星跨界,吸引粉丝,另一方面,就是跨到老百姓身上,增加群众性赛事推广。
郭非:自媒体的出现,使全媒体版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整个媒体发展的处于多元化趋势。我认为,作为传统媒体经营层面,要开放心态,开放资源。我也跟我的团队反复讲,要从过去单一的广告经营、销售的模式中跳出来,因为营销跟广告是不一样的,广告是营销其中一个分支,营销的范畴就很大了,包括赛事、俱乐部的经营、场馆的经营。我们企业现在基于CCTV5+或者CCTV5这个平台,操作方式应该是营销整合的方式。传统媒体需要从依赖B端的模式,慢慢自然生长,自然变化向C端进行转移,还是有一定的空间,但是需要时间发展。
话题四:如何将国内外的体育打通,做好体育运营?
李漫铁:雷曼最早做的LED是国际化的,对国外的市场有比较多的了解,2011年进入中国的中超联赛,成为中超联赛的合作伙伴。关于打通国内外体育,今年雷曼做了一些事,收购澳大利亚足球超级联赛纽卡斯尔喷气机俱乐部、冠名葡萄牙职业足球甲级联赛等。第二个在做的,就是球员的培养。例如将我们的球员送到葡萄牙和澳超,同时引进澳大利亚球员来到中国。这样利用国内的,国外欧洲、澳洲国际化的资本来将资源串起来,使其有效的结合。然后利用了国内资源,例如的、我们收购的华视传媒,覆盖中国20个城市的地铁电视进行传播。希望能在足球这个产业链里面,把更多的资源结合起来,实现雷曼在足球领域很好的发展。
王云龙:我从西班牙人俱乐部,从星辉娱乐这个角度来回应这个话题。首先我认为体育产业也是消费、大的娱乐平台的一部分。从俱乐部的角度来讲的话,做一个体育赛事的俱乐部,如果使它国际化、全球有更多的粉丝、球迷,其实是要建立球队全球化的和球迷之间的情感连接。以足球为例的话,它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性,为了保证它和球迷的情感连接,首先是球队竞技的能力或者比赛的成绩需要有保证。其次就是中国的文化,我们从一些文化的角度去尝试与西班牙方面合作,让两国球迷开始互相了解。那我们的自媒体都是一个开始,在各个平台建立一种特别的信任,会让球迷感觉比较特别一点。最后一点,就像在国内的业务上,无论是商业赛事还是球迷经济,或是青年训练营这些优势的资源,抱着开放的态度,欢迎国内的企业来进行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