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选手郑少忠在波兰,成功问鼎IFBB 2016年世界健身锦标赛174CM级别冠军,这位使用中国运动营养企业康比特产品的冠军,令国人为之自豪。那么,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扬名海外,中国的运动营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市场前进会是如何?
左四为康比特董事长白厚增
在11月20日由康比特主办的全国阳光教练举行了总决赛现场,体育BANK记者对康比特董事长白厚增进行了专访。
中国运动营养始于“中国魔水”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运动营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第一个运动饮料诞生于1965年,这款饮料的名字如今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甚至是耳熟能详,那就是近几年伴随着NBA进入中国市场的佳得乐(Gatordae)。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全球运动营养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发力期。
我国最早的运动营养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当时的科研条件以及后来“动荡十年”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运动营养学研究难以取得丰富硕果。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运动营养食品的研发和应用是开始渗入竞技体育。
1987年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了国际体委运动营养研究中心,即现在的国际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成为我国体育系统内专门从事运动营养工作的代表性机构。民间运动营养产业的发展也始于那个年代,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健力宝所创的碱性电解质运动饮料成为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专用饮料,曾被誉为“中国魔水”。但由于是用于“唯成绩论”的竞技运动,因此在国外运动营养产业的冲击下,研发能力与营养配方全面落后的的中国民间运动营养产业只能艰难的活下去。
1990年至2000年是我国运动营养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90年代初,一些健美爱好者从国外带回了部分具有增肌效果的营养品,随后德国英豪(Inkospor)X-TREME系列最早打入了中国市场,随后国外的欧普特蒙(Optimum)也进入中国,肌肉科技(Muscletech)、BSN、美瑞克斯(MET-RX)、EAS、GNC也相继通过代理商或办事处等形式在我国健身市场进行销售。国内的本土企业,如康比特、汤臣倍健等也相继成立。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本土企业布局更青睐海外?
由于中国运动营养产品以健身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作为切入口,并且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初期,在普罗大众心中并未形成对于运动营养品的广泛需求,造成了目前中国运动营养品消费额规模较小的现状。
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报告显示,我国运动营养品人均消费水平较低,2015年美国、日本的人均消费分别为140美元、105美元,远高于中国人均水平,境内运动营养品市场提升空间较大。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运动营养品市场销售额为1851亿元,美国为426亿美元。
伴随着中国体育产业一片火热之势,中国企业在运动营养产业也开始频频布局,而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则成为了一种捷径。
2015年9月,合生元以76.67亿港元收购澳大利亚维他命企业Swisse 83%股权。2016年3月,汤臣倍健宣布与全球膳食补充剂企业NBTY成立合资公司。2016年8月,上海医药与春华资本3.13亿收购澳新保健品商Vitaco。2016年10月,传出星集团在内的中资企业有意收购美国保健食品公司 GNC(General Nutrition Centers)。
以GNC为例, GNC成立于1935年,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匹兹堡市,以生产维生素、矿物质、运动饮品等健康营养产品而闻名,在全球55个国家及地区拥有超过9000家实体店,其销售渠道分为零售、特许经营和分销三种,其中零售市场占其收入比例超过七成。,GNC曾于1992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由于被Numico公司收购而退市,2011年再度登陆纽交所。2016年上半年虽然GNC的国际业务收入为7990万美元,同比下滑4.6%,但中国业务收入却增长了350万美元,相较于本土运动营养产业的式微,这也可能是近期本土企业更青睐海外布局,而不是布局本土运动营养品企业的原因吧。
白厚增对于目前这股布局海外的热潮表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根据国家规定,一些企业在生产等环节存在掣肘,收购海外企业在引入中国销售会便利一些,二是可能是由于一些思维惯性导致的吧”。
康比特的IPO之路要如何走?
在面对海外品牌的冲击下,中国本土运动营养企业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节奏呢?运动营养这样一个细分领域,依赖零售市场的表现,那么产品研发以及推广力度则成为了核心关键。许多海外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或与知名实验室开展合作,这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极大,因此借助资本市场来获取足够的资金也就成为了想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2015年8月28日康比特挂牌新三板,2016年上半年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康比特(833429.OC)实现营收1.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7.55%。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本期为1632万元,上期为1013.69万元。
2016年7月12日康比特发布公告,宣布将公司全资子公司康比特科技以7005.14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在那一天,康比特宣布公司将申请创业板上市。
据悉,康比特科技于2016年5月31日评估的公司总资产账面价值为 5036.74 万元,总负债账面价值为 5050.06 万元,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3.32 万元。公告中称:“本次出售将帮助公司更加专注于运动营养食品领域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减少公司的管理跨度,有利于公司业务的长远发展,增强公司的营运能力”。因此基本也可以认定,这是为申请创业板上市做出的准备。
在登陆新三板之后康比特将原券商东吴证券更换为现在的招商证券,康比特董事长白厚增表示:“在上新三板之前就一直在做上市的准备,但我们也并非要把新三板当成跳板”。在白厚增的叙述中,登陆新三板与上市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他还表示:“我们的准备是主板或创业板”。
不过,对于目前上市准备已经到了怎样的阶段,白厚增并不愿透露太多信息,他表示:“这个过程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我们也发现以前觉得是难题的地方最终并没有太困难,我也很难说我们进行到哪个阶段了”。
与康比特同为本土运动营养企业的汤臣倍健目前在股市的状况并不好过,2016年3月30日,汤臣倍健股价为32.87元,但就在2天之后的4月1日,股价暴跌至15.22元。时至今日,汤臣倍健的股价基本游离在十几元左右。要知道,汤臣倍健宣布与全球膳食补充剂企业NBTY成立合资公司,大致时间可在2016年3月12日左右,也就是在股价暴跌前十多天。
上市后,康比特的境遇将会是如何,尤其在目前许多企业收购海外运动营养企业的状况下?白厚增说道:“国外企业不是洪水猛兽,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他同时也提到:“中国市场其实就是全球市场之一,在进入WTO之后,任何企业都要接受方方面面的挑战”。
面对未来的全球化竞争,白厚增表示:“我们也调研了一些海外企业,他们其中有一些其实是行销商,产品本身的一些研发生产并非他们自己做的。面对竞争我们并不惧怕,我们有自己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通过赞助专业运动员,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数据,所以还是那句话,外企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并不比他们差。”
据悉,除了郑少忠这样的健美大咖,许多中国运动员也是康比特的用户,例如在2015年底,康比特成为了国家田径队官方运动营养食品供应商,苏炳添等田径名将都会使用康比特的产品。
康比特最近的动作是在9月11日,董事会已同意设立全资子公司康能科技(香港) 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港币。对于设立这个公司的目的,白厚增表示:“主要的业务还是在跨境电商方面,香港会成为康比特产品通往海外的。
文章来源:体育bank 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