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杭州马拉松的第30个年头。国内连续举办的马拉松历史最长的是1981年开始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不过该赛事从1998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7年杭州和大连开始举办马拉松,不过大连马拉松2013年因为举办全运会的关系,并没有举办。因此杭州马拉松可以说是国内举办历史第二长的马拉松,也可以说是对公众开放的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马拉松。
1杭州马拉松背景概述
为庆祝杭州马拉松30年,今年组委会举办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赛前举办名为“杭州马拉松,我的马拉松”的杭州马拉松30年的论坛;编辑出版了《跑过风景跑过你》的图书;公众号推出了杭州马拉松30年的系列人物采访;推出杭州马拉松永久号(连续参加杭州马拉松10年以上的选手)等等。此外,杭州马拉松还和浙江其他城市的马拉松共同出台了浙江马拉松系列赛积分规则,积分高的选手可以直通杭州马拉松。
杭州马拉松举办时间固定在11月的第一个周末。从时间上看,这是杭州天气比较理想的季节,金桂飘香,气温适宜。从赛道角度看,杭州马拉松的路线从“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今年还设置了G20会议场馆的路线。从项目上看,杭州马拉松设置了全程、半程、小马拉松(7公里)、情侣跑(4.5公里)、家庭跑(1.2公里)5个项目。从赛事级别来看,杭州马拉松赛是中国田联和国际马拉松及路跑协会(AIMS)备案的国际级马拉松赛事。从参与人群来看,今年参与5个项目的选手32000人,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选手全部以个人名义报名(没有团体报名),且都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报名。
2杭州马拉松选手访谈
笔者受邀参与2016杭州马拉松的调研,并亲身奔跑其中。其中对跑者的深度访谈部分主要涉及问卷比较难以深入挖掘的部分。在对访谈对象选择中,充分考虑到年龄、项目等方面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和问卷调查相比,访谈比较费时,数量不如问卷多。不过访谈有一定的互动性,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受访者的情况及特征。本次访谈在比赛结束3天后进行,和赛后问卷的现场调查有所不同。访谈在选手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访谈,主要通过电话和微信。
本次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手的跑步简历,跑步训练时间、频次;参加半程及以上的马拉松比赛的次数、特点;参加杭州马拉松赛的花费;对杭州马拉松的评价等等。这里选取5个访谈对象,从而简单地对2016年杭州马拉松有个基本的勾勒。
郑加利
(1)郑加利简介
郑加利是1987年首届杭州马拉松赛(当时是中日桂花马拉松)的冠军。他1958出生,原为浙江长广煤矿职工,业余马拉松选手。他上个世纪80年代起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国际、国内马拉松比赛,参加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比赛,五次东渡日本参加马拉松比赛,马拉松最好成绩2小时28分14秒(北京马拉松赛)。他参加杭州马拉松将近20次。郑加利目前致力于业余马拉松的推广,在浙江永康成立了永康路跑和毅行协会。
(2)郑加利访谈
我添加了杭州马拉松微信了解赛事、也添加了老杭马直通车的微信,并且我获得了杭州马拉松的永久号。我最近10年其实退出长跑运动,没有进行有规律的运动,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体重增加很厉害,也有三高,特别是血压有些高,每天吃降压药。因为杭州马拉松30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重新跑步,我参加了2015年11月的杭州马拉松赛小马拉松组和12月的温州马拉松小马拉松组比赛,还获得温州小马拉松的冠军。经过一年的运动,我体重从过去75公斤降到70公斤,降压药也减量了。
我今年参加2次半马比赛,其中浙江武义的比赛是137(1小时37分),这次杭马140。我在学校每个学期都参加运动会,76届高中毕业开始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983浙江省第一届马拉松比赛我成绩是2小时47分,从1983年一直跑到1999年,每年都参加大大小小地区、省级、国内、国际马拉松全程、半程比赛无数次。1999年以后做生意后就退出比赛、基本没去参加马拉松了。
我最好成绩是1986年10月19日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的2小时28分14秒。20公里是1小时08分(第一届杭州马拉松)。参加杭州马拉松近10多次了。从今年开始我每天早晨进行长跑训练。
这次我跑的是杭州马拉松半程比赛。我觉得志愿者各个方面都很好。不过半程终点离地铁站比较远,到黄龙体育中心坐地铁不大方便,感觉比较累。
这次比赛我坐高铁来回,交通费300元;住宿比较贵,2天1600元;吃饭和纪念品共400元。
徐国强
(1)徐国强简介
徐国强1976年8月出生,目前在苏州工作,在机关担任部门负责人。这次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
(2)徐国强访谈
我从2012年初开始喜欢上了跑步,从每月跑五六次,每次约5公里,逐步增量。现在每月跑量在100公里以上,约三天一次跑步,每次8~15公里左右。所以说,我有规律地跑步有4年多了。我所在的苏州市吴江区,大约有300名左右跑步爱好者,他们至少参加过一次以上半马比赛。我们成立了吴江马拉松队,定期活动,都是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在微信群发布到队里。今年2016杭州马拉松,我就是通过马拉松队微信群了解到本次赛事并参加的。我是第一次参加杭州马拉松。到现在为止,我最好的全程成绩是4小时30分钟,半程成绩是1小时45分钟,分别在2015年苏州太湖和2016年东阳横店创造的。
本次杭州马拉松组织得很不错,志愿者很到位、饮料充足、领物便捷,很满意。唯一遗憾是半马结束离起点太远,跑了半马转了三次地铁,一次打的才回到起点附近的旅馆,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本次比赛,我提前一天从苏州到杭州,4人拼车自驾,在交通费上,高速公路费和汽油费一共花了300元,不过4人平摊,其实也就75元。我的住宿费280元,因为是2人间,其实是140元。其它花费包括吃饭500元,土特产200元,以上合计开销约915元。
张翔
(1)张翔简介
张翔是浙江台州人,今年51岁,2016年是从2007年以来连续第10次参加杭州马拉松赛,也获得了杭州马拉松的永久号。这次他担任杭州马拉松赛官方400(全程4小时)兔子(配速员),以净成绩3:58:31顺利完成兔子任务。
(2)张翔访谈
我有规律地参加比赛有10年了,平常一周训练3次,训练量根据报名的比赛进行安排。台州附近有山,平时也经常登山。我的全程马拉松成绩基本保持在3小时30分到3小时40分之间,在我这个年龄段还算可以,因此训练次数和训练量都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就容易衰退。
2007年初至2016年11月初,近10年,参加全程马拉松26个,半程7个,参加越野挑战赛3个,足迹遍布北京、厦门、上海、杭州、宁波、横店、温州、无锡、文成、路桥、台州、武义、三门、松岩。最好全程成绩:2009上海马拉松,3:22;最好半程成绩:2010苏州半程,1:35。
因为我这次担任的是官方配速员,这个角色其实是跑者的服务员。我觉得兔子要时刻与你引领的跑者在一起,将来如果ABCD分区,兔子就要站在相应区域,而不是集中在前面。兔子同样重要的是责任心,要像工作一样对待,珍惜兔子的这份荣誉。
我这次到杭州,坐高铁来回,共花费233元。组委会提供食宿,因此我没有住宿和吃饭的花费。因为经常来杭州,所有也没有买纪念品。
花浩
(1)花浩简介
花浩1963年12月出生,目前在上海定居,自由职业者,今年参加了杭州半程马拉松比赛。
(2)花浩访谈
我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2003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在外滩看到上海马拉松比赛现场很热闹,我想明年也来参加马拉松。2004年第一次参加上海半程马拉松,当时是每天早晨跑步6公里左右,1个月跑150公里。从2004年开始,连续9年参加上海马拉松半程比赛,最好半程成绩1小时38左右(2004年),共有3次进1小时40分内。2014年开始连续3年上海没中签,这次杭州马拉松我是第一次参加。我知道有许多上海的选手报名了杭州马拉松,主要是交通比较方便,再者是杭州马拉松的口碑、赛道都不错,我也是被吸引过来的。我现在的参赛心理比较平和,不太追求速度。本次杭州马拉松组织的很好,志愿者很到位,领装备很便捷,就是赛道有的地方比较窄,我在3-4公里处阻了几分钟。赛道的坡度很难跑,对上海的选手来说平时这样的路段比较少见。我这次去杭州座高铁很方便,周六下午过去,周日下午回来,费用150元左右,住宿费150元左右,吃饭300元,买土特产200元左右合计费用800元。
刘合焕
(1)刘合焕简介
刘合焕1985年10月出生,目前在上海工作,在外资企业做通信产品设计。此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
(2)刘合焕访谈
我从2011年开始喜欢上了跑步,从每月跑五六次,每次约5-8公里。现在每月跑量在80公里以上,约4天一次跑步,每次10~20公里左右。近几个月工作稍忙,减少了跑量,在此之前有规律地跑步有5年多。我所在的浦东新区,公司有不少同事是跑步爱好者,组织了高通跑步俱乐部,他们都参加了不少次半马全马比赛。我们定期组织跑步训练活动,通过公司邮件发布跑步信息。2016杭州马拉松,公司同事有一位抽中半马。我参加过5次半马比赛,2016年参加了无锡马拉松全马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杭州马拉松。到现在为止,我最好的全程成绩是4小时25分钟(2016年无锡马拉松),半程成绩是2小时(2015年无锡马拉松)。
此次杭州马拉松组织得很不错,饮食补给充足、志愿者到位,领物较便捷。美中不足是终点领赛事包组织稍有些混乱,比赛日杭州交通拥堵不便利。
此次比赛,我们提前一天从上海到杭州,2人高铁加公交共花费324元。我的住宿费429元,其它花费包括吃饭500元,以上合计开销约1253元。
3小结
以上只是5个访谈对象,绝对是挂一漏万的采访。通过他们的小故事,我们管中窥豹地了解他们的训练、比赛情况和对2016年杭州马拉松赛的感触、参赛的花费。
对杭州马拉松赛事的整体情况的了解,需要后台大数据的呈现和问卷调查的结论。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的马拉松赛,需要对跑者满意度、赞助效果等的相关调查研究的跟进。这样主办方、组委会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作者简介
陈国强
男,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健康学院访问学者
(201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