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The national news体育产业<新闻中心<首页

斯巴顿董事长徐剑雄:老炮儿眼中的中国健身行业

2017-02-09 11:37  张驰 体育BANK

        在投资人看来,瑜伽似乎有三个端口:女性消费、体育旅游、体育培训。斯巴顿是以瑜伽为主打的健身品牌,在众多老牌健身品牌纷纷调整战略,试图扭转战局的时候,这家年度净利润达到3000万的“老字号”正在准备在2017年实现IPO。



        这家以健身连锁为起点的体育公司已经过十三年的发展轨迹,目前与主流思维的健身定位不同,斯巴顿在国内最早提出“健康·生活·家”这一倡导家庭成员共享运动生活方式的康体概念,并且把女性健康培训及青少儿体能教育为核心竞争力。目前拥有亚洲最大的单体瑜伽馆,全国已有30余个大型直营连锁店,拥有品牌包括唯瑜伽、珞珈瑜伽、卡玛瑜伽等,已拥有规模在国内现在是最大的。同时,斯巴顿也通过与Radical Fitness课程的全球合作,其亲子体育项目也更具专业性和领先性。


        斯巴顿在2015年12月获得了光大体育基金的投资,在光大体育文化基金总裁范南眼中,斯巴顿董事长徐剑雄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觉得自己属于体育产业,而是服务行业。


        专注服务、不卖大众货、风格国际化,经验丰富,这都是徐剑雄的标签。


老炮儿看中国健身行业:从拷贝国外到野蛮生长,再到产品转型


        徐剑雄在健身行业摸爬滚打20年的老炮儿,几乎见证了健身房模式被引入中国到如今“一片大好”的每个阶段。他说道:“正好中国的健身行业的发展,这二十年我都亲历了,从最早的,上海只有几家俱乐部,一直发展到现在中华大地拥有几万个健身俱乐部,每个阶段我都是历历在目。”


        假若把这二十年加以区分,徐剑雄认为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他说道:“1996年到2006年,最初的十年,我认为这个时间点是处于模仿国外的阶段,”他表示,那时无论是健身行业还是关注健身的投资人都是在拷贝国外的一些课程、理念、装修、设备设施等等。徐剑雄坦言:“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这些品牌,包括中体倍力和青鸟健身,在那时都属于这个类型。”


        “在最近十年中,中国健身行业处于一个野蛮生长的状态,壁垒很低,”徐剑雄表示,这一阶段存在许多刚刚入行几年就“另起炉灶”的人,采用加盟的模式,通过预售快速积累现金流。


        总体来看,这段时期中国健身行业整体发展的并不尽如人意,传统健身行业的商业逻辑其实很像重资产行业,例如房地地产,大的仓储、设备、做销售、拉现金流、做预售。这种“野蛮”体现在重销售而轻管理、轻服务、轻专业,体育BANK记者想大概每个人都有在地铁、商场门口被塞宣传单的经历吧!近一年,斯巴顿收紧了扩张的节奏,维持在20几家左右,以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高风险。


        当然由于采用预售的模式,现金流中大部分还是未兑现的服务,因此财务报表上也只能以负债的形式出现,融资和上市的操作难度很大,这还是在忽略线下店长可能存在违规行为的基础之上。


        在收取会费方面,斯巴顿在未来将通过与光大银行合作,实现会费按月代收代缴。如此一来,每个月的单位价值变得更高,并且收取的均是已实现的服务,因此这些资金将被全部计算入斯巴顿的收入内。据悉,其实几年前斯巴顿通过银行网购,已经实现了无现金交易,财务管理相对健康。这一步,对于正在准备IPO的斯巴顿而言,十分关键。


        对于徐剑雄和斯巴顿而言,2016是“重新定位”的一年,他说道:“我们自己这个品牌也是在转型初期,在2011年的时候就做了品牌战略定位的转型,但是真正的动作还在于2016年。”


        徐剑雄认为,过去许多传统健身房频频关店,恰恰是野蛮生长造成的后果,他说道:“会籍卡其实就是一个设备使用证,它其实不是一个产品,它们都缺失在哪里?缺失在它的产品没有研发、更新,目前传统健身房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它的产品转型。” 徐剑雄表示,未来行业的突破点一定来自于产品,


        对于如何进行产品转型,徐剑雄说道:“我是做瑜伽的,那就是要拓展瑜伽的外延,例如和旅游结合推出瑜伽修行之旅,和孕后恢复结合。”他补充道:“对于健身来讲,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好像这是一个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但是若要真的有益到用一个需求点把它激发起来,未来我们从产品内容方面是必须要下工夫的。”

老炮儿看中国健身行业:拓展小白乃必然,首倡“家庭”健身


        根据《2016年中国健身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显示,我国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约为4亿左右。目前商业健身房一般采取会员制收费, 国内健身俱乐部会员总数则不到千万人,虽然近几年参与到健身运动中的人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但总体来看渗透率并不高。


        与美国为首的北美市场相比,我国在健身俱乐部数量和健身会员数量上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北美共有36742家健身俱乐部,会员数量达5600万,绝对数量都是我国的9倍左右,如果以总人口计算会员渗透率,北美健身俱乐部会员率为15.8%,而我国仅为0.5%左右,近30倍的会员渗透率差距确实难以望其项背。


2009-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万人)


2008-2015年国内健身俱乐部总数情况


    2008-2015年国内健身俱乐部会员总数情况

 

        阻拦人们走入健身房的原因肯定是多样的、综合的,但是总能找到一些确定的。例如高昂的、长时间的会员费体系设计,健身房课程体验单一,以及人们自身的惰性。


        中国健身行业提高渗透率的方式首先是健身群体的“小白化”,市面上也有以小白用户为主要服务人群的健身品牌。对此,徐剑雄说道:“健身的小白化在未来是肯定的,我们的健身人口和欧美比还差很多,未来很大一部分的增长会是来自小白用户。”


        不过,徐剑雄认为在扩展小白用户的同时,健身房具有专业健身性质的服务仍然不可缺少。他对于传统健身房的弊端举出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说道:“很大一部分的人关注的是客户的的口袋,进来以后接下来只有自生自灭了,假如健身房还会再管你的话,就是要你二次产出的时候。”


        上述这种方式和徐剑雄在国外的经历有很大的差距,他表示:“这种导向型的东西,国外其实强调的还是一个生活方式、一种运动方式。在运动方式的,它培养一个模式的情况下,再从中获取它的二次产出,而这种产出不是完全通过强制销售去打造的,而是通过他自身个人的一个体会或者个人的一个诉求去打造。”徐剑雄认为,小白化和专业性是两张非常关键的牌,他说道:“因为你一定要摸准初期客户的体验,基础人群对我们来讲也只是一个母数”。


        从徐剑雄的叙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虽然他认为吸引小白乃是必然趋势,但仍然希望能够筛选出有效人群,进行二次产出。


        斯巴顿的理念中包含“家庭”这个关键词,这个“家庭”更多的指的是全年龄段健身。据徐剑雄介绍,他观察欧美健身房中年轻人其实并不多,相比之下,35岁以上的年龄层才是消费的主力人群。美国甚至有许多服务青少年的健身俱乐部,并且一般的健身房均有儿童活动区。


        徐剑雄说:“年轻人原本体能就不错,并且选择性也更多,对于35岁以上的、压力更大的人群,安全性、参与性更高的健身房,反而是最适合他们的。”


        话又说回来,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全年龄段人群参与到健身中来,更加精准的触及到他们的个体需求,形成立体的产品体系至关重要。


        在尼尔森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实行的调查中,除了增强体质这个共同的原因外,70、80后重视通过科学系统的运动健身在缓解压力的同时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而85后则重视通过高效的运动内容设计达到塑身修形的效果,90后则将运动作为社交的重要一环,喜欢通过晒运动照、晒运动成果在社交网络中塑造自身健康形象。


以年龄划分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老炮儿看中国健身行业:政策指明方向,商家应具匠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陆续印发对于发展转型中的中国健身行业可谓是一大利好。但也会有人认为,这些政策只是初步指明了一个方向,设定了一个数字性的目标,缺乏具体且切实有效的内容。


         对于这样的观点,徐剑雄则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倒还真不这么认为。我感觉,其实不光是我们这个行业,中国的整个政府、智囊,它出来的很多导向性的东西都是不错的。”


        徐剑雄认为,更多的是因为商家的功利心使他们忽略了真正需要商家思考的东西。他说道:“我们很多时候,思维已经被固化了,觉得国家还不如直接拿一些更加干货一点的,比如补贴什么的,或者是能够实打实的看得到的、真金白银的东西。”但是在徐剑雄看来,政策导向是非常非常不错,关键在于商家,如何去解读这些导向,真正的去做一些“工匠”该做的事情。


        徐剑雄坦言:“你真的瞄准了小白也好、瞄准了真正应该去提供的服务,多元的一些内容,包括后市场的开发、精准人群的打造、用户诉求的达到,在我看来这才是商家应该做的事。”

@泳者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576号-4 京ICP备09072576号-6